唐仲友
唐仲友(1136—1188年),字与政,号悦斋,学者称悦斋先生,浙江金华人。莒国公唐俭第21世孙。绍兴甲戌进士,父亲唐尧封官至五品龙图阁朝散大夫,其兄唐仲温,1151年进士,兄唐仲义,1160年进士。和宰相王淮同乡,《勉斋集》等文章陈述他与宰相王淮有姻亲关系。唐仲友诚然远远不是德性美善之人,但如不以人废学,则从儒学发展史角度看,他还是有不少可以称道的学说思想,并应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全祖望将唐仲友所为经制之学与吕祖谦兄弟的性命之学、陈亮的事功之学相提并论,称:“乾、淳之际,婺学最盛。”黄宗羲则谓:仲友之书“虽不尽传,就其所传者窥之,当在艮斋、止斋之下,较之水心,则稍醇,其浅深盖如此。”

唐仲友(11361188),字与政,又称说斋先生,浙江金华人。莒国公唐俭第21世孙。绍兴甲戌进士,父亲唐封官至五品龙图阁朝散大夫,其兄唐仲温1151年进士,兄唐仲义,1160年进士。和宰相王淮同乡,《勉斋集》等文章陈述他与宰相王淮有姻亲关系。

曾知台州。著有《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说斋文集》等。其刻书活动主要是南宋淳熙间(11741189)知台州在临海时,所刻之书有《荀子》、《杨子法言》、《中说》、《昌黎先生集》、《后典丽赋》等。其中《荀子》二十卷,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为唐仲友于淳熙八年(1181)在临海台州任上所刻。此书为二十卷本,版式半页八行,行大字十六,小字双行各二十四。刻成后,人称“宋椠上驷”,赞其“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现日本尚有藏本,举为国宝。

唐仲友为官履历

1136年出生与浙江金华。

1154进士,通判建康府。1161年中宏词科,这一科目是进士的增加科,以文辞著称。

1161年十一月担任从事郎,1164年正月初七任满离职,到秘书省担任正字。同年年底,其父唐封因为与权臣钱端礼不合,被朝廷罢免。唐封离开京都时“馆学为空",文人士子争相送行。第二年二月,钱端礼兼参知政事,得拦大权,唐仲友被放到湖南南岳庙任职。

1170年,离京五年多的唐仲友回到建康,继续担任秘书省正字,此时王淮已颇有权势,钱端礼失势,侧面反映了唐仲友离职的政治色彩。

1171年任实录院检讨官。

1172年五月任著作佐郎,同年八月,担任信州太守,离开中央。

1180年,从信州调往台州,因《信州志》失传的缘故,此间其作为不得而知。

1181年修建中津桥,同年修缮白鹤山灵康庙,台州学宫(官学)1182年,拨款给百姓修建桐山桥,桥没有建成因朱熹弹劾免职,八月离开台州,此后开坛讲学,再未担任官职。1183年,桐山桥修好,1184年有所损害,1185年,台州百姓找到唐仲友,希望修缮桐山桥,唐仲友提出修改意见,捐款二十七万文(相当于他官职最高时八个月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占据了修桥资金约三分之一。

1188年逝世,时年五十三岁,《金华府志》说他死时,家中贫困,买墓地的钱都没有,而他三年前的捐款,相当于南宋最低级官员数十年的工资。

说起唐仲友,立即就会遇到一个历史上聚讼不已、至今亦难以辨清而又无法完全绕开的问题,这就是朱熹何以要六上奏章严辞弹劾他。因为此事不仅对当事的唐、朱二人均有重大影响,而且影响到南宋儒学,并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状况,故而我们在此先加概括性叙述,并稍作分析。

此事发生于淳熙九年(1182年)。前一年,浙东发生大水旱灾,致使当地民众“卖田拆屋,所伐桑柘,鬻妻子,贷耕牛,无所不至,不较价之甚贱,而以得售为幸。典质则库户无钱,举贷则上户无力;艺业者技无所用,营运者贷无所售。鱼虾螺蚌久已竭泽,野菜草根取掘又尽。百万生齿,饥困支离,朝不谋取夕。其尤甚者,衣不盖形,面无人色,扶老携幼,号呼宛转,所在成群,见之使人酸辛,怵惕不忍。”甚至逆“士子”、“宦族”与“第三等人户”也“自陈愿预乞丐之列者。”(2)朝廷以朱熹在江西地康修举荒政有功而特因新任右相王准荐举,将他由江西提举待次改除为浙东茶盐公事,以巡按身份主持浙东荒政。儒者文士对朱熹此行抱以厚望(3),于该年年底视事西兴,寻访民隐,开始正式上任的朱熹则以道学醇儒的诚真态度决意竭尽心力地赈荒救灾,务使民被实惠。但其时上自朝廷宰辅、下至地主官吏对连年灾荒司空见惯,只望虚应做点表面的赈济,敷衍了事而已。

朱熹一方面不断上书朝廷提出一系列有关蠲除税租、禁止苛扰,革弊救民的社会方案,另方面又向朝廷申要款项,赈粜赈济,并到各州县实地巡历,杳看赈荒措置落实情况。但在上,他不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相反却招致皇帝宰臣的不满;在下,他的赈荒举措则受到了诸多与在朝重臣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贪官滑吏的阻挠。于是,朱熹一面直率地对朝廷所作所为提出严厉批评(4),一面则高擎起其实并不管用的“尚方宝剑”接二连三地奏劾起那些被他认为有碍荒政的所官吏。而时任台州守的唐仲友便是他着重打击的目标之一。

自淳熙八年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四日的短短三个月里,朱熹六上奏章严词弹劾唐仲友。这些奏章收录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十八、十九之中。细究其意,从朱熹一面讲,他是因唐仲友在灾荒中依旧催逼税租和贪盗残民、植党淫严等不公不法之事南昌愤然上章奏劾的。唐仲友不服朱氏所劾,遂上章自辨,同时,吏部尚书郑丙、右正言蒋继周、给事中王信等朝臣则纷纷上章举荐唐仲友,称其为有清望的儒臣。这就使朱、唐交章飞奏一事与现实政治生活紧密关联,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加以各种传闻纷起,致使此事愈益扑朔迷离了。